学科科研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站点首页 > 学科科研 > 科学研究 > 正文

【光明日报】杨荣: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 增强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23-12-25    作者:     来源:bat365手机版app     点击: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文化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而生成的对于中华文化的信心和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的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是文化的载体,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博物馆承担着保存、展出、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对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特别作用。

  博物馆记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沃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延绵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数次巨大变革,完成了对天命与人事、个人与社会、天理与人性等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奠定了中华文化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和理性价值的传统,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展现出强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样态。博物馆记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发展的各个阶段,展现了中华文化积淀,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起文化共鸣、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博物馆铭记着革命文化的历程,重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是革命文化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我们要利用博物馆大力宣传红色精神,切实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精神力量,让博物馆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展示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果,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新中国成立后,“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春天,我国博物馆事业也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起来,博物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博物馆展览中体现的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博物馆应该持续挖掘文化潜力,不断创新策展理念,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创产品,围绕文化发展建设大局,为培育公众的文化自信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时,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推动博物馆文物的活化利用,需要运用各方智慧,联合多主体力量,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不断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首先,创新博物馆的叙事方式,提升公众文化体验。运用博物馆增强文化自信的起点是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观众。这就需要创新博物馆的叙事方式,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和兴趣,在沉浸式体验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博物馆主题叙事的常见方式是展览,展览应立足观众需求对展品进行阐释。除了展品的基本信息,还可将展品的流传历程、发掘状况、修复经过等进行展示,丰富展品的文化信息和展览的文化内涵。运用新技术手段,使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点单”操作,激起观众的探索兴趣,从一件文物的视角窥见文化传承的坎坷与不凡,在提升观众的文化体验中不断激发观众的文化热情,提升其文化认知,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与自信。

  其次,挖掘博物馆藏品的文化特质,强化公众文化认知。藏品是博物馆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魅力所在。挖掘博物馆藏品的文化特质,强化公众的文化认知,是培育和增强公众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博物馆藏品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深深蕴藏于各类珍贵文物中,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例如,观众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时,既是观看国家宝藏版的中华文化发展史,又能够通过藏品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通过博物馆藏品也能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物馆藏品中包含的中华文化样态丰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还蕴含着民族多样性。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它带给观众直观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将其中蕴含的民族交融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博物馆藏品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新性。中华文化的创新性首先是内生的,它来源于中华民族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也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这些创新不仅是外在形态的改变,而且是中国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自主选择,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和以我为主的创新精神,其核心是深厚的文化自信。

  再次,扩大以博物馆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促进公众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它有利于构筑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博物馆的国际交流既可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成果,又可以让公众不出国门便了解其他国家的文明,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交流,增进合作共识等;博物馆的馆际交流能够让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一步明晰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过程,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最后,重视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公众投身文化实践。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是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自信不仅是内在的情感和理性,也是外在的行动彰显,是内在信念与外在行动的高度统一。拥有文化自信,公众会热爱并推广自己的文化,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博物馆主题文创产品是行走的文化代言人,可以让公众深入感受博物馆所传递的美学、意境、生活情趣、器物文化等,引导公众于箪食瓢饮、交往礼仪、精神追求上彰显中国式的文化品位,这是文化自信最好的外化方式。此外,还要鼓励和吸引公众参加博物馆文化创意活动。公众消费、推广、参与博物馆文创的行为,有利于在社会层面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担任博物馆志愿者也是公众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途径。博物馆要重视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工作,让志愿者在博物馆的专业培训中提升文化品位和相关业务能力,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同时吸引更多博物馆爱好者加入志愿者队伍,让志愿者在服务观众的过程中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代言人。

  (作者:杨荣,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bat365官网登录在线主页分中心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12/20/nw.D110000gmrb_20231220_2-06.htm



下一条:【荆楚网】东湖评论:弘扬教育家精神,做仰望星空的躬耕者

返回顶部